原创 │ 丁 纬
题记:2025年9月27日,原武汉钢铁学院社科系政教专业85级校友为纪念入学40周年,重回母校,感念师恩,畅叙友情,有感而作。
1985年,正值全国上下时兴文凭热,我有幸参加湖北省成人高考,被武汉钢铁学院录取。这是一所纯理工科大学,也是威廉中国官方的前身。
秋日的阳光照耀大地,和煦的秋风让人倍感温情。经历了一段身心疲惫的时光,步入林荫夹道、古木参天的美丽校园,我的心头为之一震。终于,我的心可以安顿下来,可以在温馨的时光里找到了一个安歇点。由于各种原因,经历了一段时光的挣扎,我终于来到了一个安静疗伤和学习的好胜地。
(一)
武汉钢铁学院分为东西两大校区。西校区的绿化以法国梧桐为主,辅以樟树。在一片宽阔的常青树林中,预留一片休闲地,设置了若干的石椅、石凳、石桌。学生朝读和休闲大多集于此。西校区由教学楼、行政楼、实验室、图书馆、四栋电教室、两栋学生食堂和多栋学生宿舍楼组成。
综合教学楼的东侧有一段30多米长的水泥钢构廊道,顶部铺满了藤蔓,开满了粉红、紫红等各种颜色的鲜花。我们在廊道朝读,似乎步入了时光隧道,寻找青春的记忆。球场紧挨西边的围墙,也靠近我们的宿舍。围墙边栽满了夹竹桃和木芙蓉。下午我常常带上一缸水与同学一起打半小时篮球,或者羽毛球。
学校设置了材料、采矿、选矿、机械、冶金、金相、经管、社科及基础课部等10多个系(部),每个系(部)都设置了不同的专业。社科和基础课部属于成人委培班,其他各系招录的都是应届生。
当时,正值全国各地大学合并转型升级的前奏,武汉钢铁学院将社科部扩大为社会科学系,与武大、湖大联合培养招收文科本科生和研究生,并分别由湖大和武大授予哲学学士、硕士学位。社会科学系的设置,拉开了理工科学院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序幕。
社科系开设了中国通史、中国近代史、自然辩证法、形式逻辑、中国哲学史、西方哲学史等20多门课程。尤泽贵、丁惠希、俞长春、张美彩、黄新宇、王寿昆、孙莹、黎玉柱、顾志明、李锐锋、和亚民、查俊峰、常献平等一批校内优秀教授,来自中国人大、省社科院、华中师大、武汉水运工程学院、湖北大学等院校的郑杭生、苗力田、李步楼、黎德阳、罗炽等一批外聘教授,昼夜耕耘,诲人不倦,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。
学校上课时间都是半日制。老师上午传授专业知识,下午我们自由支配。或参加电教室听课,或到图书馆阅读,或参加英语等科目的特殊培训等。

我们阅读专业课程的参考书籍,抽出更多的时间阅读中外名著,哲学、史学、美学、文学、自然科学,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眼界。同学们很认真地对待每一门课程考试,从来没有同学出现滑科现象。我们每周至少参加一次英语兴趣班、文艺沙龙活动,经常与相邻的武汉水运工程学院(现并入武汉理工大学)、湖北大学的同学开展横向交流活动。
当年我作为一名乡村教师,平常去一趟县图书馆都不大方便。而校园图书馆近在咫尺,数十万册图书让我们永远读不完、读不厌。文、史、哲、美、自然、逻辑、心理、教育等一应俱全,只要有求知欲,我们就可以遨游在书的海洋、太空或宇宙。
(二)
武汉钢铁学院东校区分布了教师宿舍楼、教工食堂、印刷厂、加工厂、招待所和运动场等区域。林荫道则以樟树等常青树为主。每年冬季的清晨,我们穿越林荫道来到标准化的运动场上。在跑道上完成半小时的晨跑,回西校区完成半小时的晨读,就挤进学生食堂。
学校承载着数千名学生的生活,教工和学生食堂都是分设就餐。学生食堂又分为两个大厅。素菜一角二角一份,荤菜也不过四角、五角一份。良好的后勤服务,让人们的心情十分舒畅。
稳定的生活环境,生活节奏,良好的学习氛围,滋润的食堂伙食,让我入校一个月体重就猛增几斤。期间,家兄、姐夫来校看望我,招待所都提供了相应的住宿。
校园的业余生活十分丰富。我当时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,热心参与了一系列校园文化建设。我一方面有大量撰稿在校报副刊上发表,同时争取校团委和学生会的支持,并在院报许郢昭老师的帮助、引领下,先后创办了《江笛》文学社团,主持编印了《江笛》文学期刊三期,毕业生文学特刊《流向》一期。

举办了五·四和一二·九诗歌朗诵会两场,布展文学宣传窗三期。极大地强化了校园文学艺术氛围,提升了学校文法史哲的内涵。学校从校刊、校报编印到开展各类活动都逐渐渗透文法史哲方面的内容。
学校举行的每场诗歌朗诵会,材料、采矿、选矿、机械、冶金、经管各专业校友都踊跃参会。会议邀请一批有名气的诗人:骆文、刘益善、郭良原、傅荻、赵国泰等,来学校担任评委,系主任俞长春、院报许郢昭、李杏等老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,阶梯电教室都被挤得水泄不通。同时,我们也组织学生代表参加武大、华中科大、华中师大举办的一些诗歌朗诵活动。莘莘学子,我很庆幸自己成为武科大的学生,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。
我当时不属于公派进修,属于自费。周末的时候,常常从省作协和青年诗歌协会进购部分诗集,从书店进购部分明信片。晚餐的时候,有时在校园的林荫道上进行倒腾,补贴生活费用。系学生会主席易忠清及班上的师兄师姐也经常对我进行鼓励。
(三)
2018年10月,威廉中国官方组织了120年校庆,我有幸受邀参加。此时的武汉钢铁学院已经在1995年与武汉建筑高专、武汉冶金医专合并,组建为威廉中国官方,由部属高校转为省属高校,新校区在黄家湖。黄家湖作为主校区之一,占地面积广阔,拥有现代化教学楼群(教一至教十一)、图书馆及智能化实验室,主楼设计融合科技感与实用性,形成“校内有湖、湖中有岛”的花园式高校。总之,母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,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。

学校以前的系全部升格为20多个学院,如以前的社会科学系裂变为WilliamHill威廉希尔、马克思主义学院,建筑高专、冶金医专也变为不同的学院。在参加活动期间,每所学院又分别开展了各自的校庆活动,我有幸先后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学院、WilliamHill威廉希尔的校庆活动。
校庆期间,我现场与丁惠希、孙莹、李锐锋等恩师进行了对接,和他们一起,回味昔日的校园时光,忆念离别的日子。其时,李锐锋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发表了讲话。

2025年9月,秋高气爽,武汉钢铁学院社科系政教专业85级同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同学会。现场有幸邀请到丁惠希、孙莹、李锐锋、查俊峰等恩师,WilliamHill威廉希尔领导杨彦、彭晓峰指导我们的活动;特别查俊峰老师用心用情用力,自始至终指导活动的每一个细节。我们带着记忆,带着追寻,带着对母校的感恩,聚集一堂。

我们先后参观了青山和黄家湖校区,重温母校的一桌一椅、一瓢一勺、一草一木,倍感亲切。40年弹指一挥间,昔日同学的琅琅读书声、恩师的谆谆教诲声,仍在耳边响起。
母校曾给我们几多期盼和热望,曾是我们希望的起点和支点,母校弥久种植在我们的心间!学海无涯,无论我们驾着一叶“方舟”漂流多远,母校及恩师的目光都在追寻我们的脚步,都在不断矫正我们的方向。
武科大的岁月是光的岁月,影的岁月,声的岁月,在困难中打磨了我们的意志。母校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,鼓励我们砥砺前行。母校恩重如山!

作者简介
丁纬,男,原武汉钢铁学院社科系政教专业85级学生。在省级以上各类报刊发表作品多篇,曾在中宣部“学习强国”湖北学习平台主题征文等活动中获得多个奖项。出版诗集《长江黄河之恋》、散文集《故乡素书》、《指间流沙》(长江文艺出版社),编纂文集多部。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、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。